果洛市
登录/注册
教师 学生 课件 资讯
热线:400-608-0573
长按上图二维码添加本地客服微信

 文章内容
16名女孩儿集体欺凌同学?在这群7岁“霸凌者”身上,我看到了最脆弱的教育洼地


这两天,我一直在关注一则校园霸凌的热搜。
 
又是被气到无语凝噎的程度。
 
来自湖南娄底的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帖说,自己7岁的女儿被同班的16、7个孩子共同霸凌,而且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 
 
 
“小便时都疼痛难忍。”
 
“心理受到严重影响,不敢去学校。”
 
……
 
上下滑动查看
 
 
 
图源网络
官方通报目前虽已发布,但从舆论来看,显然没有让大家信服。
 
图源网络
 
且不论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,我只觉得,单是家长的这一句描述,就已经触目惊心。
 
7岁!!16、7名!!!
 
不敢相信,也不想相信。
 
一方面是震惊于校园霸凌的低龄化。
 
另一方面,也是诧异于这十多个孩子的心理。
 
校园霸凌的文章,我们写过很多,每次都在分享到底该如何“防霸凌”,以至于多少有些忽略:
 
万一孩子成为那个实施霸凌的主体,又该怎么办。
 
16、7个孩子,几乎是班上一半的人数,几乎是全班所有的女生。
 
这次事件,也从这个角度带给我一些思考:
 
对同学实施“围住拍打”的这十几个孩子,真的就是“出于本意”的霸凌吗?
 
还是只因为看到别人在这样,所以“无脑追随”?
 
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这16/7个中的一个?
 
 
「群体认同」或许正成为
“集体霸凌”的原因之一
 
有没有发现,小学阶段的孩子,尤其追求一种“群体认同”。
 
他们会在语言、行动、思维等各种层面,向对方靠拢,通过效仿群体,来获得一种“归属感”。
 
在孩子看来,我和TA是一样的,我们就是“一伙儿”的,证明我被群体接纳了,自此产生一种社交安全感。
 
其实,群体认同本身没毛病,它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。但对于价值观尚在完善阶段的孩子来说,就很容易陷入误区。
 
你很难相信,十几个孩子会如此“同频共振、发自内心”地想要欺负另一个孩子。
 
很有可能,他们中的大部分,正是因为追求群体认同,怕自己被当前隶属的小群体排挤,才做出了跟风行为。
 
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,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。
 
 
 
这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?
 
01、社交层面
 
办公室姐妹分享了一件事:
 
她家女儿有一个朋友a,俩人一块儿玩的时候,a就总跟她女儿说另一个小朋友b的坏话。
 
“b一看就很讨厌,我一点也不喜欢跟他玩。”
“我昨天放学又碰到b了,真讨厌跟他打招呼。”
朋友说,原本自己女儿对小朋友b没有什么敌意的,俩人之前一起玩也挺好的。结果现在让a给带偏了,现在也老说不喜欢b。
你看,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是不是分分钟被“洗脑”的节奏?
往小里说,也许只是少了一个玩伴;但往长远看,也许就是一段“毒友谊”的开始。
现在,他说“b很讨厌,我不喜欢!”你选择跟随。那他可能就吃准了你人云亦云的软弱。
以后,他就能说“如果你不XX,我就不跟你一起玩了!”以此来进行情感胁迫。
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中,孩子要么成为了对方的盲从者去欺凌别人,要么成为对方的被胁迫者,沦为被欺凌的对象。
02、家庭关系层面
我曾经在报社做青少年叛逆期专访的时候,采访过一个中学生。
他整天沉溺于网吧不回家,当被问到原因时,他说的一段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,并且在我养育了CC之后,一直鞭策着我的言行。
他说,我一点也不喜欢回家,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,小的时候我跟我爸特别敌对,就因为听了我妈的话,看见我爸就反感,所以我们父子关系非常糟糕。
后来长大了,我看得更明白了一些,我发现我爸并没有我妈说得那么坏,我又开始讨厌我妈。
如果她觉得我爸不好,可以跟他离婚啊,为什么要一直跟我说,破坏我们父子的感情呢?
代入我们自己的家庭中也一样。
队友不给力,谁都难免抱怨两句。
你这厢说着,“你爸真是个懒蛋!家务一点也不干,就指着我!”
那边就一定被孩子听了去。
试想一下,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,是不是也会因为你的抱怨,对父亲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他不明白,你的指责也许只是情绪冲动下的口不择言。
但就因为这一句话,孩子甚至会对父亲充满怨恨。
而一个从小对爹/妈怨恨的孩子,又怎么会心理健康地成长呢?
说实话,我妈也没少跟我们抱怨我爸,但我们跟爸爸关系一样贼好。
因为我很明白,父母的关系,甚至妈妈跟奶奶的关系,都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,更无人品好坏之别。
大家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,一百个人听了也有一百种看法。
就像电影《罗生门》,哪怕没人歪曲事实,说的都是实话,也只会说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实话,隐去不利于自己的那部分。
正是因为有这些思考,我才没有听信一方,冷落另一方。
我可以在情感上安慰我妈,但在事实上保持清醒,所以父女关系、祖孙关系,就不会在我这里生出嫌隙。
不是非要标榜自己,只是如果一个人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,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观点而丧失客观性。
人也能活得轻松且清醒。
03、将来的婚恋、职场层面
从长远来看,一个从小没有被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孩子,长大以后很可能会成为“恋爱脑”。
因为TA很难分辨别人一句甜言蜜语的背后,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另有所图。
很可能对方信口一句承诺,TA就选择相信、听从,就像前面提到的“毒友谊”,陷入亲密关系的漩涡中,轻易被人PUA。
包括职场也一样。
盲目跟从别人的想法,或者完全屈服于领导的权威,就永远无法取得能力上实质性的进步。
但如果他不盲从,敢挑战、敢创新,那便是“广阔天地、大有作为”了。
 
 
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?
 
说得有点远了,但其实还是想表达:
底层的这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其实才是孩子的地基,才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到达的上限,绝不可忽视。
那么,在当下,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呢?
01、鼓励孩子多表达“我”观点
做父母,有时候真的很难去放下姿态来问问,孩子到底是什么看法。
一听到孩子有不同的想法,就忍不住指责、打断。
或者直接一副过来人的的架势:你应该……
这不是给孩子提供帮助,恰恰是大人为了省去“麻烦”,而扼杀孩子的思考。
想让他主动思考,反倒应该凡事多问:这事儿“你”怎么想、怎么看?
小伙伴a说她不喜欢b。
——那你呢,你觉得b怎么样?你为什么喜欢/讨厌b?
今天xx说,我要是不给他带贴纸,他就不跟我玩了。
——你听了是什么感受?你自己觉得应该答应他吗?
新闻上说那个女孩儿被欺负的事件未发现存在故意伤害的情形。
——那你认为呢?你对那些同学的行为是怎么看的?
……
这样引导孩子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,次数多了,他遇到事情,自然就会主动去思考。
我们之前号召大家,给孩子听听新闻时事、一起做做讨论,也是这样的目的。
02、给孩子说服你的机会
就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顶嘴这件事。
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顶嘴,立马炸毛,觉得孩子是不听话了、不尊重家长了,然后开启镇压之路。
但实际上,顶嘴正是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一种表现。
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:
将2岁至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,一组平时喜欢顶嘴、反抗性较强,另一组平时乖顺、反抗性较弱。
最终结果发现,反抗性较强的孩子里,80%的人有独立分析、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;
而较弱的孩子中,只有24%的长大以后能够独立行事,但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较弱,经常需要依赖别人。
所以我们不如换一种思维。
孩子顶嘴的时候,先别急着镇压或反驳,给他们个说服咱们的机会。
只要你能说服我,言之有理,自圆其说,我就允许。
放下父母的面子,才能换来孩子的思辨能力。
03、引导孩子多维度看待一件事
任何一个事物的评价机制都不是单一的。但如果不加引导,孩子往往会以偏概全。
想起之前CC某个课外班上有个女孩儿,长得特别漂亮,CC很喜欢她。
结果后来有一次,女孩儿竟然被发现偷拿了同学的东西。
CC大失所望,回家跟我说:她长得那么好看,怎么会偷东西呢?
额……这两者有啥关系。
在CC看来,长得好看等同于品质好,甚至是哪哪都好。
但实际上,她既可以长得好看,也可以品行不端。这并不冲突。
每个个体都是多面的,当下反应的可能只有一面,越是能思考的全面,得出的结论就能越客观、越理性、越不会盲从。
喜欢的明星虽然演技好,但他可能违F乱纪,那你自己权衡他还值得喜欢吗;
别人都说他不讲卫生,不喜欢他,但他那天帮我把掉了的书捡起来了,很热心肠;
我成绩不好,但是我很擅长画画,我也愿意帮助别人,我并不比别人差!
多引导孩子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别人、思考自己、思考问题,哪怕结论不完善、想法不成熟也无所谓。
只要开始思考和判断,就一定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,而不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趋从者。

©2024| 关于我们| 课件下载| 联系方式
赣ICP备17010457号